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课文解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
悄恍
莫测,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第一段写梦游的诱因。先以整齐的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以仙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
姥
山的实际存在,表现出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接着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天
姥
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
姥
山的外形,而且赋予强烈的气势和动态感,为第二段的梦游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梦游,是全诗主体。“我欲因之梦吴越”承上启下,
由醒境
转入梦境。梦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至“渌水荡漾清猿啼”,写梦至
剡
溪的情景。着
一
“飞”字,形容历程之快,显示游山之心切。驾长风,披月光,
越镜湖
,抵
剡
溪,来到当年谢灵运留宿处,眼见荡漾渌水,耳闻清猿啼鸣。于是游兴更浓,连夜登山。第二层次至“空中闻天鸡”,写梦登天
姥
山的情景。“著”“登”动作的连写,可看出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到达半山时,眼看海上日出,耳闻天鸡鸣叫,诗人心境是愉悦的。第三层次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幽深的峰峦中所见的惊险神奇的境界。这是梦游的重点。白天的游程,只用“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二句概括。正当游赏极乐时,夜幕突然降临,这时出现了可怕的景象:熊咆哮,龙吟啸,岩泉为之震荡,深林为之战栗,峰巅为之惊惧。浓云欲雨,流水腾烟。接着用四字句写闪电雷鸣,山崩石裂,洞府石门,
轰然中
开。于是,诗人把幻想推向高峰,用瑰丽的色彩描绘神仙世界:天空广阔,无边无际,日月高照,楼台辉煌,仙人们以霓霞为衣,以风为马,纷纷飞下。老虎弹
瑟
,
鸾
鸟驾车,神仙之多,犹如乱麻。这是梦游的高潮。第四层次即第二段最后四句,写梦醒情状。诗人惊醒回到现实,不禁长叹,觉得枕边缭绕仙气的烟霞顿然消失。这一段写得色彩缤纷却层次井然,迷离
悄恍
而跌宕多姿。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感慨,点出全诗主旨。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对权贵的抗争。全诗不写惜别之情,却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写成惊心动魄的记梦游仙诗,在构思上匠心独运,在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
全诗的特点有二:
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