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自己之歌节选惠 特 曼
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2.细品诗文,结合标题,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3.代入诗歌意境,通过诗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华尔特·惠特曼( 1819-1892)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因生活穷困,只读了5年小学,当过信差、排字员、乡村教师和编辑,广泛地接触人民,接触大自然。1841年后,到纽约,当记者,开始写作。几年后,任《鹫鹰报》主笔,不断撰写反对奴隶制,反对雇主剥削的论文和短评。40年代未加入“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南北战争激烈时,到华盛顿去服务救治伤病,显示了人道主义本色。内战结束后自费发表反映内战的诗篇《桴鼓集》(1865)。几个月后出版续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哦,船长!我的船长》等。1888年患严重的疾病。1891年《草叶集》最后一版1892年去世。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美国诗人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惠特曼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惠特曼的政治理念鲜明,即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理念。惠特曼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文化上,特别是文学方面,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进行一场文艺复兴。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起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二为一了。
华尔特·惠特曼( 1819-1892)作品诗 集:《草叶集》(代表作) 诗篇:《欧洲》《法兰西》《近代的岁月》(讴歌欧洲革命的诗篇)诗篇:《桴鼓集》 (反映内战的诗篇)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 《哦,船长!我的船长》(悼念林肯的名篇)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名篇:《民主远景》特色 浪漫主义 讴歌民主、自由、平等
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
自己之歌(节选)-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选择性必修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