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第二小提琴手: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于第一小提琴手的光彩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不起眼的角落,做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在他看来,马克思是最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承担起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同时还肩负着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首页 教学参考 教案学案 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学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论证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一核心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路严谨、说理辩证的特点,提升整体把握文本和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体会其蕴含的逻辑力量。

 

【评价目标】

1.准确圈画各部分核心观点。

2.理清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通过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核心观点。

2.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和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了解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参考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3.研读相关理论著作,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小提琴手: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于第一小提琴手的光彩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不起眼的角落,做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在他看来,马克思是最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承担起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同时还肩负着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讲授新课】

任务一: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那么,恩格斯在回信中针对他的困惑说了些什么呢?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祝颂语。以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在两种位置书写,一是紧接着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其后可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例如“你的朋友”,在下一行写日期。

在本文中,除去开头语和结束语,在正文剩下的九个段落中,你认为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请在文中圈画,并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示范研读第一部分(我们视之为……天上掉下来的)

(1)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

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用一句话概括观点:生产方式(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研究第二、三、四部分:按照示范分析的方式,各小组先筛选主要信息,再用一句话概括观点。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部分,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3.第二部分(我们把经济条件……红线)成果展示。

(1)主要信息: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2)概括观点:肯定经济关系制约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第三部分(人们自己创造……平行而行)成果展示。

(1)主要信息: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2)概括观点:阐明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观点。

5.第四部分(在德国……阐述这一切)成果展示。

(1)主要信息: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2)概括观点: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3)补充:恩格斯认为,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4)“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中,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

6.论证思路。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任务二: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这封信是恩格斯给一位对马克思思想有误解和困惑的大学生的回信,信中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除此之外,这封信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选择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语句朗读并简要分析。

1.文章的语言表达严密、准确,比如:

(1)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表达准确严谨,强调了科学对“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的依赖性。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提出的观点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3)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2.说理形象

为了避免说理单调枯燥,作者在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同时,也注重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寓抽象深奥的道理于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1)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

(2)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

(3)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条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4)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评价反馈】

1.小组合作探究时,查看学生对各部分核心观点的圈画是否准确。

2.根据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梳理,考查学生能否厘清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通过朗读,判断学生能否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堂小结】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本文精彩的论述和分析向我们展现了理论文章的巨大魅力,同时启发我们要善于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发现规律,加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人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课文第二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四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在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

C.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4.课文第三部分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点击这里,下载原word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