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感悟先贤哲思,传承诸子文化
【单元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梳理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学习古人智慧,尤其是其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行、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熟读全部文本,背诵经典语段,在此基础上,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简约或恣肆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4.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探索文言学习规律,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5.学会议论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学会辩证思考、科学分析问题,落实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完成议论文写作训练。
【单元教学要点】
【单元教学设计】
感悟先贤哲思,传承诸子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诸子观点、思想,辨析其论述艺术、文章风格,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先秦诸子文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继承。
本单元在“百家争鸣”的人文主题下,汇集了儒、道、墨三家的若干经典篇章。根据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的提示,结合本单元选文特点,本教学设计聚焦于三项内容:梳理诸子观点,赏析各家说理风格,传承诸子文化中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思想。学生能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会先秦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大任务:“诸子辨析”的讨论研习活动。这一讨论研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研习的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依次为诸子文辞的不同、诸子观点的不同、诸子论述风格的不同、诸子影响的不同等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计划由四个学习任务组成,分9课时完成。
课时任务安排如下表:
学习任务一:疏通选文文意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诸子散文的部分经典篇目。到了选修阶段,对诸子散文的学习要求提高了。
其具体体现为:一,选文相对陌生,增加了学生不熟悉的内容;二,所涉思想更加深刻,增加了学生不容易透彻理解的观点;三,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更加多元,需学生前后勾连,触类旁通。为了更好地完成较高难度的教学任务,学生应首先对文本含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
涵泳诗书兴味长,要整体把握文意、文气,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吟咏。这就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文本进行反复诵读吟咏,通过眼到、口到、心到的“三到”诵读,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应尽可能把诵读的工作前置,以读代学,在课前通过预习的方式完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生僻字的读音。
2.掌握本单元课文中通假字的读音、含义,了解通假字读音的一般规律。
3.了解文言长句的朗读停顿规律。
· 教学重难点 ·
掌握课文中通假字的读音、含义。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通读选文,感知整体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内自由诵读,能够正确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1.课前预习,默读全部选文。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古汉语常用词典》等工具书标出生僻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诵读,整体感知所有文本内容。
教师提醒学生在诵读时特别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学生诵读时,教师PPT展示生僻字(或板书生僻字)如下,明确其读音。
功亏一篑(kuì) 怵惕(chù tì) 三十辐共一毂(gǔ)
埏埴(shānzhí)以为器 五石之瓠(hù) 非呺(xiāo)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以洴(pínɡ)澼(pì)絖(kuànɡ)为事
学习活动二:辨识通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通假字,准确掌握选文通假字读音;通过朗读,加深对相关通假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读音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将其运用于陌生文言文的阅读。
1.找出选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为其注音。
具体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填写下列表格的方式完成。
2.拓展延伸,梳理通假字类别;举一反三,掌握通假字读音的基本规律。
明确:一般来说,通假字的类型分为两类:音同(近)通假,形似通假。(提示:教学时可将以下例句打乱顺序,让学生自主理解并归纳)
(1)音同(近)通假。从读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例如:
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例①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同音、“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的声母相同。
(2)形似通假。如教材“以说吴王”“当察乱何自起”句中的通假字,即为形似通假。如果通假字和本字是形声字的话,则两者多具有相同的声符,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掌握以上规律,既可以帮助我们读准通假字读音,也可以帮助我们辨识未学过的通假字,有利于我们理解文言字词,疏通句意。
学习活动三:辨识结构,读对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节拍停顿练习,掌握复杂文言长句的句法;通过辨析常见的句法结构,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两者相辅相成,有效提高文言阅读理解水平。
在文言诵读中,读破句,也就是未读对停顿,往往是不解句意的外在表现。为了更好地把握诵读节奏,更好地把握文意,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长句的停顿。本单元长句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加以特别说明。
1.师生挑选长句朗读,总结归纳长句停顿的一般规律。
明确:(1)领起长句或分管多个分句的主语,朗读时要在主语后停顿以示强调。如: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较长的介词结构后应加以停顿,以舒缓诵读节奏,保证语法结构完整。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3)固定结构后应加以停顿,以保证其结构的独立性。如下列各句中的“非所以”“是以”“不可不+动词”“恶得不”等结构。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
③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4)倒装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要根据句式特点进行必要停顿。如: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本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突出前置的中心词,必须在中心词“宋人”后停顿)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本句为判断句,为强调主谓间的判断关系,要在主语“圣人”后加以停顿)
2.选取《兼爱》一文练习诵读,要求读对停顿,读出节奏。
· 作业 ·
1.熟读选文。
2.利用各种资料,口头翻译选文。如有不会翻译的句、段,做好记录,提交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1.梳理、掌握本单元高频虚词“而、之、于、其”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2.通过虚词,揣摩句子语气及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经典篇章。
·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通过虚词揣摩句子语气。
2.背诵经典篇章。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辨识虚词,领悟文气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和感情时的重要作用。通过诵读,强化对虚词的理解。
1.整理虚词用法。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形式,整理、归纳、积累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制成卡片,并汇报交流。在整理过程中,特别提示学生,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要密切联系前后语境。同时,建议同学联系已学过的典型例句,由已知推导未知,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网络框架。虚词整理示例如下:
除上述示例外,还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理“其、也、乎、为、所”等词的用法。
2.领悟虚词、读出语气
明确: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又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虚词虽然不表示实际意义,不承担实际语法功能,但它对语言单位的组合、语气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应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领会,并反过来,通过领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对诵读节奏、语气和感情的把握。
在诵读中,应着重通过句中语气词帮助把握语句节奏,通过句末语气词把握语句语气。
比如,第4课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等句中的“矣”,对陈述内容起了强调作用,对陈述语气起了强化作用,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以表明作者坚信之意。
第5课,“其坚不能自举也”“非不呺然大也”中的“也”字,一望可知是表示判断语气,但是用于否定判断中,暗含了惠子对大而无当事物的哂笑、轻视。“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三个“也”字,明显是庄子对惠子的语言表达(含语意、语气)的回应。后两个“也”字所涉内容,均暗含对比之意,庄子通过这一点小小的对比,表明对惠子论调的反对和嘲讽。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一点互相调侃、辩难的语气。
第6课:“犹有不孝者乎”“犹有不慈者乎”“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者句中的“乎”字,则一定要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以表现作者确信将不会产生“不孝”“不慈”等现象的坚定判断。
各课中,都存在句未虚词连用的现象,如“也已”“也夫”“而已矣”等词、虚词连用都起着强化语气的作用,在诵读指导中,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学习活动二:诵读选文,体悟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体悟选文思想感情:通过背诵,加强对选文思想内容的把握。
1.有感情地诵读所有选文。
在读准字音、读对停顿、理解文意、领会语气的基础上,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可以有品析名家朗诵、跟学名家朗诵、个人诵读、分组诵读、集体诵读、直接朗诵、配乐朗诵、诵读表演等,要求所有的朗诵都要注意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2.选择背诵经典片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有效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一些经典的文本,比如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章(《〈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等),应在熟读基础上尽早完成背诵任务,以方便后续学习。
· 作业 ·
1.背诵《〈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2.整理课堂上未整理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任务二:厘清诸子观点
理解孔孟、老庄和墨子的主要思想,了解先秦诸子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价值和影响,是本单元落实传统文化学习的一大重点任务。
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遵循通盘考虑、循序渐进两个基本原则,以期比较全面地掌握先秦诸子观点。所谓通盘考虑,是指本任务的学习需与初中、高一必修的学习内容前后勾连,一并考虑。初中教材所选《〈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等先秦诸子短文,高中必修教材所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等文,应适当加以回顾。循序渐进,是指本任务的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先掌握诸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然后再梳理其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诸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2.辨析诸子思想体系中相同核心概念的异同。
·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诸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回顾已学,梳理儒道两家核心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初中及高中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先秦主要学派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以期街旧接新,温故知新。
1.简要梳理已学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在初中及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诸子经典。其中主要是儒家经典。这些经典篇章主要选自《论语》《孟子》《礼记》。通过填写表格梳理一下已学的核心概念。
2.回顾初中教材、高一必修教材中所选的《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庖丁解牛》等文,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内涵。
明确: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为“道”。其含义基本上指自然规律及宇宙本源。如《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句中“道”。
学习活动二:筛选、理解本单元选文中的诸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各家核心概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筒及繁,掌握诸子思想。
1.筛选初中及高一已接触、本单元再次出现的核心概念,联系文句、语境,分析判断其意涵是否相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明确:本单元再次出现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句中的“仁”“义”“礼”等,其基本意涵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这些概念的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它们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我们阅读儒家经典时,应多加注意,既要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同”,也要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异”。
2.通过填写表格或制作卡片的方式,完成本单元新接触的诸子核心概念的梳理工作,理解其意涵。
学习活动三:对比、分析诸子思想的同名核心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诸子同名核心概念,加深对各家思想的理解,同时强化思辨思维的训练。
1.对比、分析儒道两家的“道”。
儒道两家的经典论述中,都反复出现“道”的概念。筛选两家论述“道”这一核心概念的典型句子,师生讨论辨析其意涵的不同。
道家的名句有:①道可道,非常道。②其在道也,日余食赞行,物或恶之。(以上出《老子》)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儒家的名句有: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以上出《论语》)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上出《礼记》)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明确:道家的“道”,其意涵多指宇宙本源、自然规律,以及掌握这一本源及规律达到的境界,是一个哲学性(或倾向于哲学解说)的概念。儒家的“道”,其意涵多指儒家所推崇的封建时代的一种美好的政治制度,以及个人修养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是一个偏重于政治学、伦理学(道德)的概念。
2.对比、分析儒墨两家的“爱”。
儒墨两家都强调“爱人”。筛选两家论述“爱”(或“爱人”)这一核心概念的典型句子,师生讨论辨析其意涵的不同。
儒家的名句有: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②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墨家的名句有:①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②兼相爱,交相利。③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明确:儒家主张的仁爱、爱人,是在遵从尊尊卑卑、长长幼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阶级、伦理秩序的基础上的推己及人,关心呵护。而墨子主张的爱人、兼爱,是取消阶级、伦理的限制下的人人平等的互利互爱。两者的基础不同,所以孟子强烈批评墨子的观点,认为“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 作业 ·
1.梳理选文中出现的而课堂上未经讲解分析的其他重要概念。
2.筛选儒、道两家有关论述“知”的名句,辨析两家对“知”的解说的异同。
第四课时
· 教学目标 ·
1.理解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的主要内涵。
2.整体把握《〈老子〉四章》的思想内容。
3.理解《五石之瓠》的寓意。
4.掌握《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的基本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儒家的君子人格的内涵。
2.理解《老子》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整体把握《〈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梳理各章思想内容,了解儒家“君子人格”的含义,并引领同学践行“君子人格”中符合现代生活的内涵,努力达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1.概括《〈论语〉十二章》的主要论述范畴。
明确:教材所选《〈论语〉十二章》,分别出自《论语》原文的《学而》《八佾》等七篇中,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从论述范畴而言,所选各章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儒家的重要话题“君子人格”。
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并尊重学生拥有自己的角度、标准,概括出其他论述范畴,以丰富对本文的认识。
2.分析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
明确:根据《〈论语〉十二章》内容,联系初中已学的“学而时习之”“贤哉回也”“饭疏食”三章,及《论语》中论述君子之风的经典片段,进行整体把握。经典片段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以概括出君子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以仁为任,义以为质,追求正道,进德修身,文质兼修,谦逊守礼,宽恕爱人,无忧无惧,安贫乐道,博学多识等。
分析概括君子人格内涵的过程,就是师生学习君子人格的过程,践行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过程。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老子〉四章》的思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老子〉四章》,把握四章中蕴含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1.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各章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空无”使事物产生真正的使用价值。
第二章: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并非符合天道之举。
第三章:人应自知、自胜、强行,达到与道长存的境界。
第四章:处事应防微杜渐,国政应无为而治。
由于《〈老子〉四章》语言极简,又缺少前后语境,所以阅读难度较大。又由于四章内部逻辑结构有歧解,所以对其思想的理解多有分歧。学生的概括只要不违背原文基本意涵,就应予以肯定。教师在研讨、评析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2.《〈老子〉四章)的思想观点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明确:《〈老子)四章》的辩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强调矛盾对立面是统一存在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偏废。比如“有”和“无”是矛盾的,但它们互生共存。《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总是提醒人们重视那些日常被忽视的一面,比如“无”的作用。二、强调了矛盾的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自是”会导致“不彰”,“自伐”可以转化为“无功”。
学习活动三:概括《五石之瓠》的寓意
设计意图:理解选文寓意,了解《庄子》中的“有用”“无用”及“大用”“小用”的概念及其关系。
明确:从选文“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等语句中可以看出,庄子主要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一、要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二、超越日常使用层面的功用和价值,如精神的、审美的,是更高层级的功用和价值。
学习活动四:梳理《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的主要思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句,掌握《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掌握《孟子》中“四端”的内涵,掌握墨家“兼爱”思想。
1.筛选出《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三文的观点句。
明确:各篇的主要观点句如下。
《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兼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翻译上述观点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转述上述观点句。
明确:观点概述如下。
《大学之道》:修身是立人处事治国的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何个体都有仁义礼智的基因。发展仁义礼智,就能治平天下。
《兼爱》:兼爱对于治理天下具有极强的重要性。人民相爱,则天下太平。
· 作业 ·
翻译《大学之道》。
说明
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增加一课时进行教学。
学习任务三:赏析论述特点
吕思勉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所谓的“各有其面貌性情”指的是诸子文章文体不一,观点不一,论述方法不一,语言风格不一。本学习任务的重点是在疏通文意、理解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精读选文,通过师生研讨的方式,赏析各选文的文体差异、论述方法的差异、语言风格的差异。同时引进相关作者的传记资料,了解作者为人行事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五课时
· 教学目标 ·
1.梳理《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四篇选文的行文思路。
2.分析选文采用的论述方法及其论述效果。
· 教学重难点 ·
分析四篇选文的论述方法及论述效果。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梳理论述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各选文的论述思路,进一步加深对选文思想观点的理解。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四篇相较于《〈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观点阐述比较集中,在阐述观点时都提供了比较有效的论证过程。为更好地理解各篇思想观点,应简要梳理其论证思路。
明确:各选文论述思路如下。
(1)《大学之道》:首先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用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用“倒叙”“正叙”两种方式阐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最后得出“修身”是达成目标的根本这一结论。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看到小孩掉入井里的心理反应)得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判断,然后论述“不忍人之心”蕴含“仁义礼智”四端,从而证明“仁义礼智”人皆有之的观点,进而论述“仁义礼智”对治国的重要性。
(3)《五石之瓠》:惠子用五石之瓠的故事批评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反驳惠子,认为物之用有大用小用之分,常人往往不知“用大”。
(4)《兼爱》:首先提出治乱先要知其源的观点;然后分析、判断当时动乱不休的原因是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认为只有大家将心比心,互相爱护,才能消除乱象;最后水到渠成,提出总论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学习活动二:梳理论述方法
设计意图:了解各选文使用的不同论述方法及主要修辞手法。
各篇在论证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填写下表,梳理相关方法。
学习活动三:分析论述效果
设计意图:在了解各选文采用的论述方法后,赏析其形成的效果。
明确:各选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论述,其形成的效果概括如下。
(1)《大学之道》:采用正反推演方式和顶针手法,层层递进地进行论述,整个论述过程显得严谨绵密,有效地增强了论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归纳及采用比喻手法论述观点,使论述变得可感易解。文中大量使用排比,使得全文不仅逻辑严密,并且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3)《五石之瓠》: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和效果。运用对比,使得论辩双方观点分明,“是”“非”立判。
(4)《兼爱》:运用对比论述,突出了作者持论的正确;层层设问,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频繁反问,有效加强了论述的气势。
· 作业 ·
采用庄子设喻(寓言)说理的方式论证墨子的“兼爱”论点。体会两种说理方式的差异。
第六课时
· 教学目标 ·
1.辨析六篇选文的文体特点。
2.辨析六篇选文的行文风格。
· 教学重难点 ·
赏析六篇选文的不同行文风格。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辨析文体
设计意图:了解各选文的不同文体,加深对选文整体风貌的感知。
1.辨析各篇选文的文体类型。
本单元所选课文6篇,面貌各异。按照现代文体学的说法,它们是属于不同文体的文本。
明确:一般认为,《论语》为语录体文本,《老子》为格言体文本,《五石之瓠》为寓言故事,《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均为论述性文本。不同的文体特点,产生不同的行文风格。
对各篇的文体概括,各人、各学派或许有些不同,本教学环节意在引领学生了解、辨析各选文的文体差异,在不影响这一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观点。
2.辨析《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的不同文体特点。
明确:《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同为论述性文本,但其文体同中有异。《大学之道》为专题性论述文,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论辩性论述文,内容是孟子对公孙丑的质疑(“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的解答,论辩色彩浓厚。《兼爱》则为演说性论述文,可以将其视为一篇布道性质的演讲辞。文中频繁使用的设问、反问以及同一观点的反复申说,针对性强,现场感浓烈。
学习活动二:辨析行文风格
设计意图:赏析各选文不同的行文风格,并了解不同行文风格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
1.总结概括各篇行文风格。
明确:吕思勉曾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本单元所选各篇行文风格各异。《〈论语〉十二章》是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呈现出一种雍容平和、纡徐含蓄的风格。《大学之道》为专题性论述文,思路、结构、层次、表达都力求严谨,所以行文呈现严谨、绵密的风格特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呈现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特点。《〈老子〉四章》为格言体散文,语言收敛节制而深微玄奥,熔铸诗情、文思、哲理为一炉,呈现出鲜明的朴拙风格。《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理,想象奇特,善用夸张,呈现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兼爱》则因为受众群体主要为中下层百姓,表达力求直言不讳,通俗易懂,呈现出平易朴素的风格特点。
2.六篇选文的行文风格中,你最欣赏哪种?为什么?与同学探讨交流。
明确:安排本教学活动主要用意为加深学生对选文风格的认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对风格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
· 作业 ·
从六篇课文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行文风格,模仿这一风格写一段论述性文字。
第七课时
·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的传记资料,了解先贤生平,领略诸子风采。
2.了解前人对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学术及思想的评价,理解诸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对其评价进行辩证分析。
· 教学重难点 ·
辩证分析前人对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的评价。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领略诸子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诸子传记,了解诸子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1.收集、阅读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的传记资料。
建议优先使用以下资料: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记》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有些学者说他是宋(今豫东鲁西)人,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前381年以内。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把这两个人进行对比,是很有趣的。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用简单一些,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起反对掉。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联系已有知识,结合上面传记资料,填写下表,梳理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的主要信息。
提示:根据传记资料的不同,上述学习内容可以做适当调整。
3.上述传记资料中,传记作者对孟、老、庄、墨四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评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相关评价,以加深对四人学术观点的认识。
明确相关评价概括如下: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强调以德治国,施行仁政。
老子:提倡祛除欲望,深藏若虚,修习道德,自隐无名。
庄子:承袭老子思想,反对儒学,强调适己快志。
墨子:反对传统的制度和常规,尤其反对儒家的名分等级、礼乐制度。
4.将上述观点和教材内容联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明确:主要研讨上述观点在教材中有怎样的体现。如“行不忍人之政”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贵难得之货”体现了老子“祛除欲望”的观点。
学习活动二:评述诸子风采
设计意图:评述诸子为人行事风格,加深对其人其文的理解。
诸子为人行事风格一如其行文风格,可谓面貌各异。你最欣赏的是哪种风格?为什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安排本学习活动主要用意在于加深学生对诸子行事、为人及思想风貌的认识,研讨交流中,如学生的认识有偏颇,比如认为庄子行事消极不可取等,教师应给予及时纠正。
· 作业 ·
为自己心仪的哲人写一则人物简介。简介内容至少包含该哲人的基本身份信息、主要生平事迹、主要学术观点、文化影响以及自己对该哲人的评价。
学习任务四:传承反思文化
诸子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学习诸子原典,既要自觉传承其优秀思想,也要主动探寻、反思其可能存在的不足,更要学以致用,利用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本任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辨析诸子观点,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有条理有依据地论述观点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其养成思辨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八课时
· 教学目标 ·
1.通过补足观点句隐含前提,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认识。
2.通过分析、阐释选文论述瑕疵,促进学生养成辩证思考前人观点的习惯或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有理有据地阐述各篇选文论述过程、论述效果的不足。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补充论述隐性条件
设计意图:了解形成可信结论的必要前提,通过补充各个论断的隐性前提,增强对论断可信度的认识,为第四单元学习“逻辑的力量”打下一定基础。
《论语》《老子》章句极短,许多论述都只提供结论,而不提供论证过程,这使得部分结论的可信度打了折扣。要提高这些论断的可信度,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补充这些论断背后的隐性前提或条件。
1.筛选《〈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中只提供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的名句。
举例: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给上述论断补足隐性条件,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推断,更具说服力。
明确: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的最大使命或价值是追求真理“道”(隐性前提),“闻道”即完成了人生使命,实现了人生价值,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执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隐性前提)。所以,君子可以以义晓谕,小人可以以利晓谕(君子懂得义,小人懂得利)。
③自胜者强。
真正的强大和坚强是不迷失自我,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隐性前提),所以一个人能战胜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强者。
④知足者富。
富足是现实水平高于欲望水平的一种心灵状态(隐性前提),欲望越小(知足),越容易感知富足。
学习活动二:分析选文论证瑕疵
设计意图:从逻辑及论证的严密性、有效性角度审视选文论证过程,辩证看待名文名篇的写作技巧。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论述风格各异,但都取得了良好的论述效果。我们说四篇选文具有良好的论述效果,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论述瑕疵。从论证逻辑角度分析各篇选文的缺陷。
明确:《大学之道》用正向、反向两次逻辑推演,明确“八条目”的先后次序及达成儒家最高求学理想“三纲领”的不二法门,论述绵密严谨。但这一线性流程并不能完全涵盖丰富多元甚至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习过程是可以并行不悖而非必然依次开展的。我们在实际运用时,不能胶柱鼓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排比等手法,层层递进阐明“人皆有四端”以及“四端”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整个论述富有气势和感染力。但是以“孺子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生活现象,只能归纳推导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而不能归纳推导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结论。作者泛化了推导结论,留下了被人批驳的空间。
《五石之瓠》运用寓言故事阐述道理,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具有易理解、易接受的良好效果。但用寓言说理容易产生歧解,文本和阐述的道理之间容易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我们学习时要充分注意。另外,庄子“不龟手之药”故事并不能完美阐述“用”有“大用”和“小用”之别的观点。主、客双方对不龟手之药所用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客抓住或遇到了某种特定的机会,而原主没有。
《兼爱》在阐述时,把“兼爱”思想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因为应受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它把相关思想反复申说,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观点上一节已经总结过了,下一段再总结一遍,整个论述显得有些繁琐和拖沓。
· 作业 ·
1.《论语》《老子》两书中,只提供结论而缺失论证过程的名句很多,课外阅读两书,收集相关名句,并尝试补写其隐性前提。
2.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评论,阐述你发现的本单元课文的某一论证疏漏。
第九课时
· 教学目标 ·
1.通过辨析文本思想的方式,学习作文审题;通过作文审题练习,加强思辨能力的训练。
2.通过综述前人观点,提炼自己对“义利之辨”的认识;在明晰自己的认识基础上,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利用辨析概念的方法,准确把握相关思想;在准确把握他人思想的基础上,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相关思想的看法。
· 教学过程 ·
学习活动一:学习思辨审题
设计意图:界定概念,辨析关系,确立写作中心。
完成下列作文题的审题任务:
《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现代营销学:“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审题要点为“自我谦抑”和“自我展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关系。审题时应放弃偏执一端的做法,尽可能做到明辨两者的优缺点,明确应因时因地保持“自我谦抑”或“自我展示”态度的做法,同时思考有无谦抑地自我展示或充分展示自我的谦抑的可能。
学习活动二:学习思辨写作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开掘新的意义,形成独到见解。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墨子说:“义,利也。”“义”之所以被人奉为“天下之良宝”,正是因为它“可以利民也”。韩非子则说人和人之间,利所加则无所不为,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
义利之辨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重要话题。你怎样看待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 作业 ·
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一句自己喜欢的名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