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设计意图【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师教学用书】

如果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前期学术成果的代表,那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则是费孝通后期学术成果的代表。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可以了解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目标、设计意图【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整本书阅读”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关于该任务群的表述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实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初中教材的“名著导读”,就提倡阅读整本名著,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高中教材设计“整本书阅读”单元,主要有三个考虑。

第一,落实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要求,强化“读整本书”的观念。初中阶段的“名著导读”,名称的落脚点在“名著”,很大程度上意在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上强化“整本书”的意识,突出阅读的对象——“整本书”,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从自然状态上升到观念上的自觉。

第二,突破文学作品的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积累不同种类图书的阅读方法。以往学生阅读的名著多是文学名著,其阅读趣味总体上是文学性的;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除了要继续阅读文学作品外,还要求阅读学术著作。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与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强调逻辑性、科学系、系统性,给人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必要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训练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三,强调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在阅读难度上,比初中阶段有较大提高,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方面满足高中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高中阶段第一次“整本书阅读”,本单元阅读的对象是社科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总体上看它有两大特点。

第一,该书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着,对研究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学产生于西方,其主要理论、概念都是西方式的,费孝通在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时,最初就是以美国的教材为参考进行授课的。费孝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对西方式概念的讲解,而是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进行研究,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使得该书既反映中国实际状况,又具有理论深度,成为社会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

第二,该书用语通俗自然,阐述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读性。《乡土中国》是费孝通以在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为基础写成的,阅读时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同时,费孝通的阐述不是空说理论,而是建立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像是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素描长卷,乡民的生活图景信手拈来,学术思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互融通,使人读得懂,读得有意思。

在设计这个单元时,编者重点思考的是:相比于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的阅读应重点关注什么?应该说,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往往有一个体系,一个阐述得比较充分的学术体系,否则就很难称为学术著作。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中的前两个学习任务主要围绕《乡土中国》的学术观点和知识体系进行设计。

第一个学习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由此勾连其他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乡土中国》的突出价值在于其提出了恰当表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并构建了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因此把握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阅读《乡土中国》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时,善于引入西方社会中的事实,将其与中国乡土社会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同时,书中不少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与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存在着对比关系,比如“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等。教材据此设计了概念对比表,帮助学生梳理《乡土中国》中的对比式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从而综合把握作者归纳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个学习任务“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乡土中国》由14篇看似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章汇集而成,大体上的关系是:《乡土本色》为总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主要论述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家族》《男女有别》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感情;《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主要论述宗法制度;《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主要论述社会变迁如何产生。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前两个学习任务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学术著作,第三个学习任务“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则侧重引导学生将对学术著作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乡土中国》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论述可以超越时代的限制,尤其在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具有学术生命力。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入手,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报告,意在引导学生将从《乡土中国》学到的概念、知识、分析方法等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中,并丰富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

第四个学习任务“拓展阅读,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从《乡土中国》的阅读拓展到费孝通其他著作的阅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该任务推荐阅读由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本书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其中收录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如果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前期学术成果的代表,那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则是费孝通后期学术成果的代表。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阅读,可以了解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