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文解说
这篇通讯来自记者沈英甲对袁隆平的采访。
第一部分的开头,作者以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不禁产生的瞬间错觉,写出了袁隆平给人的有着巨大反差的两个印象:杰出的科学家与地道的湖南农民,从而引出了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这个疑问生发了对答案的追寻,作者借助这部分的小标题,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总领,追述了当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并进行繁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
这一部分,不仅写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期待、失望、思索及发现,而且以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及当年曾普遍发生的饥馑等作为社会背景,写了青年袁隆平作为科学工作者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表现了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在结构上,以袁隆平的发现“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等议论引起下文,强调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也提示了科研探索过程的艰难。
第二部分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小标题,揭示这部分内容的主旨。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袁隆平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的难题所表现出的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突出了他作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中,作者以“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对袁隆平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通过写袁隆平对“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显示了对我们的文化、国家的热爱和对制度、道路的自信。
第三部分开头先以典型细节,写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及为农民造福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写他针对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贬斥杂交稻的观点,以“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以及具体的数据进行回复,充分否定了不实观点,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尊严。这部分不仅强调了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还写出了他在论辩中表现的平和个性。
第四部分的开头以袁隆平谈他的梦这个典型细节写起,引出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表现袁隆平的不断进取,以及他培育“超级杂交稻”,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在这部分里,作者不仅写出了袁隆平的成就,还强调了两点:一是袁隆平不仅对“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而且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二是作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这篇通讯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袁隆平作为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这是人物事迹的核心内容。作者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依序写出了其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这样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作者除多方面、分层次地选取组织材料介绍人物事迹,展现人物形象之外,还擅长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如第一部分开头写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的“错觉”,第三部分开头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都来自亲历者的视角。而第一部分中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禾”,第二部分中发现“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当时作者并不在场,相关的描写应来源于采访中袁隆平的回忆。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具有“在场”感,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第一部分中,对“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的推断和第二部分中通过对“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退化了雄蕊”的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概念。再如第二部分中,作者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纲,先介绍了传统的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再对应地阐释了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两条途径的分析和选择,深入浅出地说清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都是这篇通讯中成功的科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