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解说
苏辙因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遭遇贬谪。北宋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寓居颍昌府(今河南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宋人孙汝听编撰《苏颍滨年表》,认为“辙居颍昌十三年。颍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苏辙晚年由于遭遇政治上的禁锢,诗作中与同僚、朋友的往还之作很少,唱酬大都在家庭之内或亲属之间,其中有他的妻子史氏,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逊,侄儿苏迈,女婿曹焕、曾纵等人,还有外孙文骥。因苏辙往往“意有所感,一寓于诗”,这些后来由苏辙自己编入《栾城三集》中的诗作几乎巨细无遗地显现了他的寓居生活,且如同编年,事件清晰可考。
元丰元年(1078),苏辙与表兄文同结为亲家,长女嫁于文同第四子文务光。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务光,字逸民,有子文骥。元丰二年(1079),文同去世,文务光夫妇护丧返蜀,居成都。元祐元年(1086),文务光病卒于成都,苏辙长女携子文骥回河南汝州娘家居住,后迁居颍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在《栾城三集》卷一,列在其前的诗有《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丙戌年为1106年,崇宁五年。其后有《立秋后》诗,推测此诗作于大观元年(1107)麦收时节。此诗之前还有《次韵文氏外孙骥以其祖父与可学士书卷还谢棕学士》诗,中有“西南自是贤俊府,衰老思归谩留许。春禾磨麦非平生,子孙便推我作古。贤哉与可诗中杰,笔墨余功散缯楮。南阳诸谢世有人,此邦亦自非其土。一时与我俱作客,白发苍颜愧非伍”。可知外孙文骥其时当与外公苏辙俱居颍昌,苏辙此时年近七旬,文骥当值青年。
苏辙居颍昌,购城西卞氏故居加以改建,至大观元年(1107)方告竣工,家中人员共百余口聚居于此。先前,苏辙曾于颍川之西三十里的泉城购田二顷,后“稍益买田,几倍其故”(苏辙《卜居赋》),所以麦收时节,要前往乡间去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首联写初夏小麦成熟,收获新麦当可接续去年的陈粮,有孙辈帮助老迈的诗人前往村中去收麦。此联扣题,概括叙写麦收的背景,点明有外孙等帮助前往村中收麦之事。“赖有”是“幸亏有”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有孙辈相助的欣慰。
颔联上句先写几天来连绵不断的雨淋坏了已夯筑好的打谷场地。“圃”是种菜蔬的园地,“场”是翻晒、碾压粮食的场地。《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郑笺》注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麦收最忌雨水,唐人雍裕之《农家望晴》诗有“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句。下句再写今晨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天气转晴,正好收麦。此联用对比,麦收时节,“阴霍”使农人愁苦,“晴日”使农人欣喜。诗人以一“败”字表现“阴霪”破坏的严重,以一“舞”字尽显乡邻喜悦之态。
颈联写帮助自己入村收麦的文氏外孙款待收麦人。农人抢收新麦,不辞辛劳,所以外孙急忙安排做好大饼,让他们吃了消除饥饿疲乏,又多求取乡人自酿的酒来慰劳他们。此联正面写外孙款待收麦的农人,“急炊”和“多博”显现了外孙对农人的关心与热情;而“大饼”“村酤”这些农家待客的酒食,又充满乡土生活气息;此外,“饥乏”“苦辛”也从侧面表现了抢收新麦劳动场景的紧张与热烈。夏日收麦辛苦,白居易《观刈麦》中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则是从正面表现。
尾联写诗人见外孙收麦入仓后从村中归来,不禁赋诗以表达对外孙精神健旺的喜爱。表兄文同与苏辙结为亲家后不久就去世了,未能见到孙子长大成人。诗人自遇赦北归后,也离群独处,息交绝游,如今见外孙生龙活虎地帮助自己收麦归来,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也从亲情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