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字形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DOCX   2页   下载0   2023-07-08   浏览38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557字   12积分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1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课文解说 苏辙因宋哲宗 亲政后起用新党,遭遇贬谪。北宋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寓居 颍 昌府(今河南许昌)颍水之滨,自号 颍 滨遗老。宋人 孙汝听编撰 《苏颍滨年表》,认为“辙居 颍 昌十三年。 颍 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 一 寓于诗”。苏辙晚年由于遭遇政治上的禁锢,诗作中与同僚、朋友的往还之作很少,唱酬大都在家庭之内或亲属之间,其中有他的妻子史氏,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逊,侄儿苏迈,女婿曹焕、曾纵等人,还有外孙文 骥 。因苏辙往往“意有所感, 一 寓于诗”,这些后来由苏辙自己编入《栾城三集》中的诗作几乎巨细无遗地显现了他的寓居生活,且如同编年,事件清晰可考。 元丰元年(1078),苏 辙与表兄文 同结为亲家,长女嫁于文同第四子文 务 光。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 务 光,字逸民,有子文 骥 。元丰二年(1079),文同去世,文 务 光夫妇护丧返蜀,居成都。元祐元年(1086),文 务 光病卒于成都,苏辙长女携子文 骥 回河南汝州娘家居住,后迁居 颍 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在《栾城三集》卷一,列在其前的诗有《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丙戌年为1106年,崇宁五年。其后有《立秋后》诗,推测此诗作于大观元年(1107)麦收时节。此诗之前还有《次韵文氏外孙骥以其祖父与可学士书卷还谢棕学士》诗,中有“西南自是贤俊府,衰老思归 谩 留许。春禾磨麦非平生,子孙便推我作古。贤哉与可诗中杰,笔墨余功散 缯楮 。南阳诸谢世有人,此 邦 亦自非其土。一时与我俱 作客 ,白发苍颜愧非伍”。可知外孙文 骥 其时当与外公苏辙俱居 颍 昌,苏 辙此时 年近七旬,文 骥 当值青年。 苏辙居 颍 昌,购城西卞氏故居加以改建,至大观元年(1107)方告竣工,家中人员共百余口聚居于此。先前, 苏辙曾于 颍川之西三十里的泉城购田二顷,后“稍益买田,几倍其故”(苏辙《卜居赋》),所以麦收时节,要前往乡间去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首联写初夏小麦成熟,收获新麦当可接续去年的陈粮,有孙 辈帮助老迈的诗人前往村中去收麦。此联扣题,概括叙写麦收的背景,点明有外孙等帮助前往村中收麦之事。“赖有”是“幸亏有”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有孙辈相助的欣慰。 颔联上句先写几天来连绵不断的雨淋坏了已夯筑好的打谷场地。“圃”是种菜蔬的园地, “ 场 ” 是翻晒、碾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