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全诗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前后对比鲜明,刚柔相济,含蓄隽永。尤其是语言,全无俗套,意象的选择,比喻的锻造,细节的选择,场景的描绘,长短句制造的节奏,都值得品味。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解说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全诗分为两个不均衡的部分,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所以说是“仅能征服”,因此,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攀登者从侧面看到了什么?“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的是落日的场景:“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的落日场景是与攀登者有“自知之明”的心境相吻合的,这也许是诗人没有选择更具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的原因。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虽然,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是这样的信心已不再是少年的狂热,而是多了审慎,多了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的体认。诗人依然在攀登,依然渴望一种高度,但是,他同时又认识到,不管怎样的高度,都不容易,也都能让人看到别样的风景。而且,不管怎样的高度,都是征服,都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于是,诗人接着写道:“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显然不仅是攀登者当下即时的场景,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这一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更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下面的描写就更加顺理成章了:“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掬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是登山者的努力,这是攀缘者的挣扎,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如果诗作到此,也可以算完整,不管是结构、意象、意脉,还是语义和情绪。但这显然是不够的。简短的第二小节使诗意发生了陡转,产生了升华。第二节一开始还是承接了上一节:“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是一个攀登者的呼告,也是一个理想追求者的自白,他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来鼓舞自己,即使他征服的不是最高峰,也足以表明他的不息奋斗精神。但就在此时,他偶然的一瞥,让他的理智和情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诗人几乎在刹那间改变了自己,了无痕迹地与小蜘蛛取得了认同和默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全诗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前后对比鲜明,刚柔相济,含蓄隽永。尤其是语言,全无俗套,意象的选择,比喻的锻造,细节的选择,场景的描绘,长短句制造的节奏,都值得品味。

昌耀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他创作的时期,中国诗坛相对沉寂,诗人和诗歌作品都比较少,所以,诗歌界有一种说法,是昌耀,保持了那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尊严。因此,学习昌耀的诗作也具有对学生普及中国当代诗歌史知识的作用。就这首诗而言,评论界有多种解读,教师可以对此作适当的介绍,诗无达诂,不一定强求学生对作品有一致的看法,而应该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进行开放式的鉴赏,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