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百合花》课文解说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在1958年3月号的《延河》上,它一出现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著名作家茅盾对这篇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但它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佳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出身于农村的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和新媳妇)在严酷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和人性,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却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作者以女性的情怀去写残酷的战争,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这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通讯员带路护送。通过细节和对话描写,通讯员的个性跃然纸上。他非常朴实,“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也很细心,“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又体现出他的羞涩与拘谨;看上去又有些木讷,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面对陌生的女性,他显得紧张而羞涩,“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作为年轻人,他又表现出了天真和热爱生活的一面,“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段带路护送的过程,将一个年轻战士的天真、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这是小说的发展部分,主要写借被的过程,在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小说先写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就碰了个大钉子,并向“我”抱怨“老百姓死封建”,由此引出“我”与他再去新媳妇家的情节。这时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因为刚过门才三天,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当然舍不得借,但当听“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很年轻,心里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得把衣服挂破了,“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样写既符合人物的心理与个性,又为后来写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的后半段写到了通讯员送给“我”两个馒头,“我”发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多出一枝野菊花,以及他被撕坏的肩头衣布,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寥寥几笔,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结尾):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了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一反常态的举动,把战争的伤痛和人性之善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一部分,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中秋之夜,“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但这个夜晚是战争下的“白夜”,所以“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强烈对比下的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该家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硝烟,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包扎所的担架上让人感受到那种近乎压抑的气氛。
小说写到这里,由通讯员的牺牲而进入高潮。这时,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新媳妇的身上,她先是“短促地‘啊’了一声”,然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接下来就是描写她的动作,“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对卫生员“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这一连串的举动,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也展示了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作者有意避开对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只是借他人之口交代了事情经过,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百合花》作为一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体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小说在表现手法方面还有几个特点:
第一,小说选材讲究。作品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没有作正面描写,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第二,构思巧妙。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第三,心理刻画细腻。作者通过细致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对通讯员随着认识的加深,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刚刚接触时的生气,到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了兴趣”,再到对小同乡的“亲热”,甚至是“从心底上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小说就是这样通过“我”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通讯员动人的形象。第四,细节描写生动。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这是一篇风格特别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写战争的,但与当时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风格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是内容上的,又是主题上的,也是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上的。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了解同一题材的不同的写法,了解战争题材与战争主题的别样表现方式。战争固然有正面交战、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美好依然存在,正义战争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保护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茹志鹃在那个年代能思考并表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