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苏武传》的写人艺术【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苏武传》的写人艺术【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1页
《苏武传》的写人艺术【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苏武传》的写人艺术 孟庆华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班固的《汉书》继承了这种传统,其成就虽然比不上《史记》,但仍不失为千古名著。《苏武传》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它是爱国主义的传统教材。 (一) 《苏武传》作为一篇人物传记,自然应该忠实于历史,按照历史原来的样子,不能随意地涂抹和虚构,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它的作者因此就只能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只是毫无遗漏地、不分主次地把有关的史料如数地、纯客观地罗列出来。恰恰相反,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作者还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班固在这方面充分地显示出自己驾驭史料的能力。他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和是非标准,对苏武的有关史料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和取舍。 这首先表现在他善于截取最能体现苏武传本 质特征 的在匈奴的十九年经历,作为文章的中心。在匈奴的十九年,对于苏武的整个一生来说,虽然只是一段,但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却完全可以反映出苏武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概括出他整个一生。这就好比截取一棵大树的横断面,只从这个横断面上就可以知道这棵大树的年龄和生长情况一样。 其次,对于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生活经历,作者也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片段,收到 以点概全 的效果。这些片段是:为了不“屈节辱命”,他连续两次自杀,一次未成,一次未果;继而卫律逼降于前,李陵劝降于后,软硬兼施,但他宁死不屈,忠贞不二;匈奴贵族想方设法从肉体上折磨他,断绝他的粮食供应,不得已,他“ 啮 雪,与 旃 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但始终毫不动摇;后来闻汉武帝“崩”,他“号哭、欧血”,一连好几个月。可以想象得出,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的漫长岁月中,接触过的人当然绝不止于卫律、李陵那么几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更不止于文中所写的那么几件;但是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全部地罗列出来。 那么,这样会不会有损于苏武的形象而削弱其感染力呢?当然不会。而且正好相反。这里选取的虽然只是几个生活片段,但是却非常集中地展示出苏武那宁死不屈、忠贞不贰的性格特征,而且这种性格特征又明显地是以他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忠诚为基础的。人们透过这几个生活片段,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武的全貌。所以,比起不分主次轻重的事实的罗列,苏武的形象不是单薄了、模糊了,而是更丰满、更鲜明了。这大概就是《苏武传
《苏武传》的写人艺术【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