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1页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 党天正 朝代盛衰,兴亡相继,随着旧王朝的覆灭,新的王朝又代之而起,开始了新一轮的统治历史。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对刚刚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来说,在推翻旧王朝的同时,又不能不反省自身,思考自己王朝的命运,及时总结历史经验,从前朝的败亡中汲取教训,引出戒鉴,从而较量长短,改弦更张, 避败就 胜,以维护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汉代以降,大抵如此。 (一) 西汉方兴,汉高祖刘邦和 陆贾有一段 十分著名的对话。 因陆贾 “称诗书”,刘邦便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反言 相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受到顶撞,大为不悦。但当时正值立国之初,万事未安,百废待举,统治者尚未在国人中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还不便以“大不敬”来处置才士。刘邦虽未问罪于陆贾,却出了一道题目:“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此题一出, 陆贾遂应命 属文,撰成《新语》一书,论说 秦代和 前朝的成败得失。此后,一些文人学者都竞相在这个题目下面 大作文章 ,以至总结“秦所以失,汉所以得”,以及历代兴亡之迹,成为汉初散文的共同特征,一时蔚为风气。陆贾之后,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等又继之而起,凡所立论,大都不出这个命题。其中最切题、最出色的文章, 当推贾谊 的《过秦论》。此文详尽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简洁明确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董仲舒虽也有作,但着眼点不同,方法自异,他力图以天人感应的观点来解释盛衰循环之理。司马迁立志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其史学巨著《史记》,更是在这个总题目下所作的大块文章。由此可见,汉代初年的散文,是皇帝出题目,文人们去作的,文章内容也是按皇帝的意旨写的。 (二) 北宋的情况和西汉自是不同,但著文以 稽 成败,撰书以垂鉴戒,却与汉代相近。北宋前期,一些关切国事的文人学者,一般都很注意研究前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以警戒当世,欧阳修、尹师鲁、司马光等莫不如此。他们为文作史,其立足点都在治乱兴亡,政治得失,而不在其他方面。作为一代文宗,欧阳修又颇重治史,用力极勤。他留心前朝史事,历观成败得失,联系现实,借古讽今,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著成《新五代史》,其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用相隔不久的五代之兴亡成败,给北
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