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资料集锦
下面是我整理过的本课教学资料。
作者
杜甫(
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曾居长安
城南少
陵,在成都被
严武荐
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
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
“
李杜
”
。杜诗现存
1400
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杜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
律切精深
,沉郁顿挫,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
“
诗史
”
。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文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
“
歌行体
”
诗。
“
歌行体
”
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这首诗叙说的就是美好季节中的痛苦故事。
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
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茅屋
就是
“
草堂
”
。当年杜甫为逃避战乱,在朋友的帮助下选定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茅屋,自诩
“
草堂
”
。当年
“
草堂
”
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现在人们游览的
“
草堂
”
是合并了东邻的
梵安寺
和西邻的梅园而成。
丧乱
指安史之乱。它是发生在公元
755
年至公元
763
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为
“
安史之乱
”
。它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补注
号:吼。
江郊:江边的地方。
塘
坳
:池塘和洼地。
坳
,水边低地。
忍能:忍心这样。对面:当面。
公然:公开。
布衾:棉被。
衾
,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踏:两脚蹬。
大
庇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多指出身低微、贫苦的读书人。诗中的
“
天下寒士
”
,其实际含义是可以包括天下的贫苦人们。
见:同
“
现
”
,出现。庐:房屋。
结构
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的一般章法。
“
起
”
是开始;
“
承
”
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
转
”
是转折,从正面或反面进一步叙写或论说;
“
合
”
是结尾。
第一节:起,开门见山,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承,承接一笔,写茅草被抢的叹息。
第三节
3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新教学设计【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下篇:文言诗文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