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过秦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过秦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1页
《过秦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 过秦论 》课文解说 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少有才名,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前者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鲁迅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 溉 后人,其泽甚远”;后者以《吊屈原赋》《服鸟赋》为代表,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其所著《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述秦之过失,以为汉王朝统治之借鉴。课文是上篇,通过对 秦经过 数代之经营,终于横扫六国,统一四海,却因“ 一 夫作难而七庙 隳 ”的历史事实,阐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中篇承上篇,指出“取与守不同术”,秦王一统后仍以兼并之术( 先诈力 而后仁义)治理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而二 世 “因而不改”, 不 顺乎民情士愿,不知“安民”之术,“而重以无道”,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 下篇论子婴 之过,指出其既不知“救败”之策,失祖宗基业,又因“秦俗多忌讳之禁”,天下士人“ 措 口而不言”,而致“忠臣不 谏 ,智士不谋”,“ 雍 蔽之伤国”。统观三篇,上篇以叙为论,通篇铺叙史实,形成对比,结末才点明主意,文章雄骏宏肆,气势充沛,但观点孱弱,说理不足;中、下两篇,虽相对质朴,但说理细密,论述周详,观点颇能引人思考。但最著名者反而是上篇,历来传诵不已,可见该篇是“以文而取之”,并非因其史论的价值。当然,从三篇是一个整体的角度看,也许上篇仅是发凡起例,交代应注意之史实,总提施行仁义应对攻守转换的话题,且以雄骏恣肆之文气吸引君王,中、下篇才具 体展开 论述,呈现其反思秦亡的成果,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文章先铺叙秦 一 步步强盛并最终取得天下的史实,包含前三段文字, 占文章绝 大篇幅;后以一小段文字,叙陈涉揭竿而起,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最后以 陈涉与九 国、秦作对比,渲染九国、秦朝之强大,陈涉之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最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作结。 文章起笔直入,不作套语。因秦孝公在位时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故从此开始,并作浓墨重彩描绘。秦国虽偏处西部,但地势险要,有 崤 山、函谷关作为屏 障,又有华夏九州之一的 雍 州为广阔腹地,易守难攻。 从孝公 开始,秦国有并吞天下之意,并为之作好战略准备。于是以商鞅为相,施行变法,“内立法度”,奖励耕战,修缮甲兵,向外施行“连衡”之策离散诸侯,直接的结果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魏西河之地。这里需要注意,此时秦并未“外连衡
《过秦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