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作文讲评和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其他同学的观察和描写,看看能否获得新的启示。如果有条件,可以由小组推荐,班级推选出十篇范文,制作展板或网页进行交流。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袁隆平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习任务先从社会与人两个方面提示了劳动的意义及价值: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这是这个学习任务总的主题。然后分别对研讨的话题1和话题2进行了分析提示。从中可见,对这两个话题人文内涵的探讨打通了整个单元,如“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就涉及单元中的多个文本。因此,对这四个话题进行专题研讨,不仅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还要对话题的内涵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自己的认识。总之,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杰出劳动者贡献与品质的理解和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例如,研讨“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的“辛勤劳动”,应当先梳理单元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如袁隆平被称为“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张秉贵“拿糖,一抓就准”,“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时因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仍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坚持爬上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辛勤劳动不仅具体表现在通讯中报道的这些优秀劳动者身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同样是匠人辛勤劳动的体现。《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从“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可见收麦的辛劳。即使是歌唱劳动的欢乐歌谣,从《芣苢》中描写的劳动过程,也能看出古代女子们的辛勤劳作。

如研讨“创造性劳动”,袁隆平和钟扬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张秉贵竭尽心智把服务工作做到完美,同样是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更需要发扬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的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梳理了单元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有关创造性的劳动理论,及其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关系。应当通过学习与探讨,认识到创造性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是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是劳动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创造性劳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的效率。不仅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而且需要在所有的劳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使劳动在新时代更加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劳动可以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可以塑造劳动者的品格,是实现并提升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共筑中国梦的具体行动。因此,研讨的目的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成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劳动者。

在分别梳理杰出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表现的基础上,还应当看到这样的劳动表现和精神在优秀劳动者身上是浑然一体的。钟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进一步研读《“探界者”钟扬》,应当能注意到,作为“时代楷模”,钟扬有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在他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付出劳动,甘于奉献。他一直致力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一直奋斗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他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劳动、奉献,在每一个身份上都努力实现完美。因此,班级在组织讨论会时,还可以搜集资料,比如通过了解在“时代楷模钟扬事迹报告会”上,钟扬的同事、朋友、学生、亲人和记者对他的先进事迹的介绍,或者其他报刊中钟扬事迹的报道,进一步理解钟扬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习他通过劳动不懈奉献的精神。

在组织讨论时,还可以拓展学习关于劳动的理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学习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对于劳动的认识:“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青年马克思的追求,正是对“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的深刻阐释。

 

二、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细读相关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作为新闻文体的人物通讯要报道新闻事实,一般采用客观陈述的表达手法,但作者为了更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不能只客观概略地报道新闻事实,往往会深入挖掘新闻人物的典型事件,以此表现其精神品格,还会将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加以阐释,指出新闻价值,以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这体现了通讯报道的倾向性。当然,作者的倾向性只有基于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

要完成任务1,应注意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梳理出那些突出地表明作者倾向性的评论,然后理清这些评论与事件、精神的内在联系。比如,分析《“探界者”钟扬》,可以从其中的作者评论入手:“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这些评论基于作者在新闻调查中掌握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人物的身份、贡献、品格、影响的深度了解,以及对新闻事件是非或价值的判断,是对新闻事实背后蕴含的意义的揭示,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的主旨。梳理时应注意,虽然通讯往往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但却不是在报道每个典型事件中作者都要立场鲜明,态度显豁,有时作者的态度是隐含在典型事件的叙写中的。

梳理时可以设置一个三栏表格,要注意概括核心内容,简洁表达,不应大量摘抄原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为例。

  (表格内容收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源文档已浏览全部内容)

任务2围绕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设计。《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就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段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这篇新闻评论的话题: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之后的三段对“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拓展的探讨。第2段先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国家发展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第3段主要是辩证分析,廓清了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偏见误解,在反驳错误认识中对比立论,深化对坚守工匠精神意义、作用的认识,重点阐明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第4段进一步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批评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倡导“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是这篇新闻评论的主旨所在。第5段是评论的总结,进一步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出“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深化。

任务3着眼于新闻评论的角度进行设计,并由此打通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的联系。新闻评论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新闻评论选择评论的角度一般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倾向性,依托新闻事实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二是引导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以表彰先进,针砭时弊,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评论选择的角度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阐释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评论的角度是时代品质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个关乎企业活力、社会风气,乃至国家命运的重要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这篇评论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思考: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评论认为: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这体现了评论的深化作用。评论的末尾“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体现了评论的指导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的核心新闻事实是: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选育超级杂交稻,引导新的“绿色革命”。

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进行评论。可以利用在“单元学习任务一”中讨论的创造性劳动的理论,引导公众思考袁隆平的劳动所体现的创造性劳动因素:试种天然杂交稻失败,却不放弃,说明他敢于向权威及其理论挑战;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证明他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客观分析初期杂交稻存在的缺点,说明他追求创新成果的不断完善;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说明他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

当然袁隆平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与他的辛勤劳动密切相关。为了培育杂交稻,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可以梳理这些内容,评论辛勤的劳动,包括艰苦的体力劳动对于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之外,可选的角度还有袁隆平面对批评甚至是贬斥时,能以平和的态度进行科学辩论,同时又敢于承担风险,在原则问题上挺身而出,这同样是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的精神品格。

还可以选择在共筑中国梦中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的角度评论,袁隆平这样的知识分子作为杰出劳动者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新闻事实表现出的主旨是“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因此可以从杰出劳动者突出的劳动技能、业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等角度进行评论,从劳动模范高度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等方面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价值观。

《“探界者”钟扬》可以从“追求成为‘探界’精神的践行者”方面进行评论。可以讨论何为“探界”,怎样“探界”,从科学家的精神品格拓展到对于时代精神的倡导。通讯中所表现的钟扬精神品格的每一个侧面,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进行评论。

 

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评选优秀新闻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的合作学习任务,涉及实用文阅读与写作的多个环节。这个活动的设计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提供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与步骤,建议教师指导时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优秀新闻的标准,这在学习任务中对评价标准的内容已有具体提示。应引导学生梳理单元中所学的新闻作品,结合提示的四个方面概括优秀新闻的标准的具体内涵,比如新闻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要对照标准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这不仅要涉及优秀新闻的评价标准,还要考虑消息与通讯这两种新闻文体的特点。比如,要清楚消息与通讯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结构、写法等。还要梳理初中所学的有关消息的知识,明确消息与通讯的区别:消息报道的新闻事实内容广泛,通讯一般选择新闻信息量较大的典型材料;消息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复杂详尽;消息多用叙述,通讯会在叙述的基础上描写、议论与抒情;消息一般有固定的形式,而通讯的结构一般依据记叙文章的结构原则。明确不同的标准,才能分类评比。三是要学会写推荐书,应掌握推荐书的格式,其中涉及的推荐理由又是基于对消息与通讯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优秀新闻评价标准的综合应用。四是以多样化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可以是以平面展览的形式交流,可以是演讲、讨论的形式交流,还可以利用电子媒体(如制作成电子杂志)传播。应设计有效的互动方式,充分拓展交流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动前,结合本单元学习,先就“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作一次交流,大致了解基本要求,以利于学生个人挑选和小组评选。二是评选应提倡多样性,防止单一化。对新闻格调可以有要求,对新闻类别不宜作过多限制。三是新闻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同时可以谈谈不足之处。四是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注意不同媒体的受众反应,注意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表达。

 

四、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写人物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是作文训练中经常强调的,高中教学在这方面应有进一步的提升,更多地注意“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有很多能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事例,也有很多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学生从文学作品和模范人物事迹介绍中,能了解这种写法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认识“熟悉的劳动者”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于写杰出的人物,写熟悉的劳动者,也就是学会写普通人和平凡事,更有实际意义。人们热爱生活,常常不是因为“理”的训诫,而是被美好的人和事感动,被芸芸众生的美丽心灵和善良行为感动,逐渐上升并形成美好的情感和思想。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注意题干的启发:山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精神,保洁阿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农民的辛勤耕作,医生的救死扶伤,等等。正是无数个此类的人和事,构建了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保持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熟悉”的人,从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中发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选择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例,加工成文。

作文讲评和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其他同学的观察和描写,看看能否获得新的启示。如果有条件,可以由小组推荐,班级推选出十篇范文,制作展板或网页进行交流。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