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资料链接
逻辑的基本规律
陈波
1.“存在的东西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
(
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
)
可能最先模糊地表述了同一律的思想。他提出通向真理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
“
一条是,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另一条则是,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也学不到的。”当然,这里的同一律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然后才具有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意义。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指出: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一致,而我们所有的确信都必须彼此一致。《墨经》中说:“正名者,彼
彼此
此可。彼
彼
止于彼,此
此
止于此。”
(
《经下》
)
也就是说,所使用的语词、概念必须名实相符。
后来,经过历代逻辑学家的整理,同一律被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表述。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更具体地说:
(
1
)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
2
)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
(
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
)
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离题、跑题。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例1
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下述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被告:“我没作案。”
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
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
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
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
D.张三:“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
李四:“我从来就没有打过老婆。”
E.谷菲:“昨晚的舞会真过瘾,特别是那位歌星的歌特煽情。”
白雪:“他长得也
特
酷,帅呆了!”
解析:在题干中,骑车人并没有回答警察的问题,而是寻找借口希望得到警察的谅解,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在诸选项中,A、C、D、E中答者的回答都与问者的问题相关,只有B中女儿所答非所问,转移论题,因此答案是B。
例2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
逻辑的基本规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