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苏轼和《石钟山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记叙抒情 范文赏评 高考真题 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5页   下载0   2023-09-13   浏览235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218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苏轼和《石钟山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第1页
苏轼和《石钟山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3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苏轼和《石钟山记》 曾枣庄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 许多记 游文字,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都以描写、记叙、议论的错综并用为特点。《石钟山记》则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因此,《石钟山记》除具有游记的特点外,还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 驳论文 的特点。分析《石钟山记》,应把握住它在文体上的这一特点。 《石钟山记》以石钟山山名的由来为线索,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石钟山山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人们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和反驳。这是作者趁便亲访石钟山,探究山名由来的原因。这段可分为三层: 开头一句为第一层,引《水经》交代石钟山的处所。这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为下面置疑作好了准备。 第二层客观记述郦道元对石钟山山名由来的看法,以及人们对此说的怀疑和反驳。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于“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就是说,石钟山是以声得名,即水石相击的声音像“洪钟”的声音。接着,苏轼客观记述了人们对“是说”的怀疑和反驳:“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里以“钟磬”同岩石作比较,以“大风浪”同“微风鼓浪”作比较,表明 郦 说不能完全服人。从后文知道,苏轼是同意 郦 说的,但在这里没有表示态度,因为郦道元讲得不具体,不充分,未指出是水与石穴相击成声,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这既表现了苏轼在没有“耳闻目见”前慎于表态的求实精神,又为末段“叹 郦 元之简”作了伏笔。 第三层写李渤对石钟山山名由来的看法及作者对“是说”的怀疑和反驳。李渤,字潜之,唐代洛阳人,历 仕 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他在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时,写了 一篇《辨石钟山记》的文章。其中说:“余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 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访其遗踪”,“扣而 聆 之”,表明李渤也作过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实验。(二)李渤与郦道元一样,也认为石钟山是“以声言之”。他们的区别在于: 郦 认为是“水石相搏”的声音,李认
苏轼和《石钟山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