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吴小如
作为唐代杰出散文作家的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寓言和山水记。他写的寓言,不拘一格,
时创新
意。《三戒》《顿鳜传》固然是童话式的典型寓言,而《种树郭橐驼传》则为人物传记,至于《捕蛇者说》更近于报告文学。其实后二篇也都属于寓言范畴,只是写法各不相同,文体也多变化。这里不妨把《捕蛇者说》用来同《种树郭橐驼传》作一比较。有了比较、鉴别才更有助于加深理解。从继承传统的角度看,《捕蛇者说》直接受《礼记·檀弓》孔子论“苛政猛于虎”的影响,其文章命题基本上属于
儒家民
本思想。但作者对唐代社会中人民受官吏侵扰以及民不聊生、因而被迫死亡迁徙的现实,揭露得要比《檀弓》的寥寥数语更为细致深入。而《种树郭橐驼传》,则显然是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文章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捕蛇者说》还要写得深刻一些。《捕蛇者说》写“悍吏”下乡,纯是扰民,而“悍吏”的后台是官府,是唐王朝的皇帝。他们的剥削武器则是向百姓征收苛酷的赋税。因此,“悍吏”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在文章中暴露得很尖锐。而《种树郭橐驼传》却不是这样写的。作者通过
郭橐驼讲种树
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使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哲学观点的具体反映。盖暴政害民,人皆易知,却想不到以仁义治民,实行所谓“惠政”,也照样会起扰民的作用,使人民同样受到灾难。因为
唐代从
安史之乱之后,广大人民确已在水深火热之中,苦难十分深重。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靠行政命令指手画脚,搞得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借口,让劳动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种树郭橐驼传》所揭露的情况与《捕蛇者说》同样是有进步意义的。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种树郭橐驼传》全文可分五个自然段。第一部分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
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是写传记文章的应有之笔。第一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这里面应注意三点。一、在《庄子》书
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