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
种树郭橐驼传
》
课文解说
本文题名为“传”,兼有寓言性质,是柳宗元针对当时
官吏繁政扰民
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
莳蔬艺
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柳宗元通过对
郭
橐驼种树之道的记述,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只有“顺天”才是循其根本之道,并由“顺木之天”推论出“顺人之天”,也就是“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
规讽
为政者,主张让百姓休养生息,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第1、2段是第一部分,介绍人物姓名、外貌、住所、技能。人们对于
郭
橐驼,不能知其原名,可见他是位身份低微的小人物。“驼”是驼背,让我们联想起因劳累而驼背的农民。“橐驼”本来有轻视嘲谑的意味,而主人公并不反感,反倒认为“甚善”,用以自称。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而不自卑自
怜
,显然是一位性情谐趣,不把无谓之事放在心上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不背任何包袱,凭借自己的绝技,
一
能让树木不怕移植,二能让树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让同行羡慕仿效。
文章第3段是第二部分,写
郭
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让根舒展、把土培平、多带旧土、踩紧踩实,这是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完成了就不再去动它,离开了就不再去看它,这是从实践上总结种植方法。然后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描写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
文章第4、5段是第三部分,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
郭
橐驼对于“以子之道,
移官之理,可乎?”的回答,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
得出繁政扰民
犹如勤
虑害树
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
《种树郭橐驼传》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