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界者”钟扬》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文中以钟扬亲人的回忆表现“‘英雄’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学生的回忆表现“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这些回忆在叙述中自然融入了抒情与议论,感人至深,又启人深思。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探界者”钟扬》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探界者”钟扬》课文解说

 

 

这篇人物通讯从钟扬的一个活动事件写起作为导入。这部分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拟南芥是全世界众多植物学家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二是钟扬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三是钟扬把拟南芥移栽在西藏大学并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作者借这个典型事件,合理又集中地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并自然地引出了对他的评论——“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作者的评论不仅高度概括地评价了钟扬的成就,揭示了这篇通讯题目中“探界者”的内涵,还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了解钟扬辉煌的人生历程。

在通讯的主体部分,作者从钟扬的人生经历和形象特点两个维度,分五个部分记述了钟扬作为“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

第1部分“‘英雄’少年”,介绍钟扬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钟扬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他还用两年的时间旁听了武大生物系的课程,在植物学领域作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正是这样的选择和努力,奠定了他成为杰出植物学家的基础。在性格上,他有外向热情的性格,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同时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敢想敢做。

第2部分“种子达人”,先写钟扬在上海生活条件的艰苦并以“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的评论,转入了对钟扬作为“种子达人”的叙写。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成果;阐述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意义;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的追求;在西藏采集种子获得的快乐、得到的惊喜与所冒的风险、付出的代价。最后,作者以现在这些种子“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指出钟扬工作的意义,并以“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揭示了钟扬作为科学家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钟扬的怀念。

第3部分“科学队长”,承接“种子达人”,写“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先写钟扬撰写的科普文字细腻而又富有文采,再追述其他部门对科普工作因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与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总是爽快地答应”对比,写出了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热心及付出。作者从钟扬的学生“见证了导师这些年在科普这条路上的持续前行”的角度,分别写了钟扬在和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展科普工作,撰写、翻译、审校多部科普著作,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4部分“‘接盘’导师”中,主要写了钟扬作为教育专家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部分中,有一些典型的事例:对转导师学生的“接盘”与“兜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鼓励和帮助西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等等。作者引用钟扬的话阐释了他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他从对植物学的理解出发,认为“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二是他更看重的是学生“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这正是钟扬的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5部分“生命延续”,主要表现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他甘当先锋者的精神和行为。作者先通过钟扬对“长寿基因”的研究,引出他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作者引用钟扬的文章,写他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一个物种中的先锋者会为整个群体乃至物种作出牺牲一样,他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实现“生命的高度”。正因为如此,钟扬才超负荷地工作,作者按时间安排列举了钟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紧张工作内容,以及他去世后尚未能完成的工作安排,表现了他不懈奉献的精神。最后,作者借钟扬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揭示了他的精神品格。

这篇通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文章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再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中,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奉献。

引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揭示其内在精神品格。如“种子达人”中,引用钟扬演讲中对收集种子工作价值的阐释,表现他对自己作为植物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引用他调侃地谈收集种子的乐事,表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在“‘接盘’导师”中,引用他以采集种子的标准来比喻培养学生的原则,切合他植物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双重身份。在这篇通讯的结束部分,引用钟扬说的话“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表现了他从专业角度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献身科学、胸怀人类的精神品格。

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对其成就的影响,引导读者思考德与才的关系。如写钟扬能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采集珍贵种子植物资源,是因为他对这个工作能造福苍生的认识,是因为他具有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品质。又如写他毫无怨言地住在简陋的毛坯房里,他“对生活品质不讲究”和“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是因为他具有不计名利、不懈奉献的精神。

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文中以钟扬亲人的回忆表现“‘英雄’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学生的回忆表现“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这些回忆在叙述中自然融入了抒情与议论,感人至深,又启人深思。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