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主题情境 涵养媒介素质
》教学设计
【专题三】 辨识多媒介——我做优秀信息接受者
【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理性独立思考,分析信息良莠
【学习
任务
】
梳理、探究网络社交媒介中的谣言的特点及其传播规律;
掌握辨识网络社交媒介信息真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辨识媒体立场,探究分辨信息良莠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共建学习新平台,提高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梳理、探究网络社交媒介中的谣言的特点及其传播规律;
2. 掌握辨识网络社交媒介信息真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学习
过程
】
【教学资源】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https://www.jianshu.com/p/ dfbce28bc26d)。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第二章《谣言为什么会流传》。
【课前任务】
学习共同体合作,从不同媒介搜集近期关于“抗美援朝”的各类新闻报道;
整理不少于三条关于抗美援朝的虚假信息;
阅读学习资料。
【课程导入】读一读:
读典籍 有感悟
任务1:教师展示典籍小故事,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
溉汲
,常
一
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明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跟从;对道听途说的传言,必须进行考察分析,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 本册教材其中有两个单元涉及文言文阅读,选用以上两则文言故事,一方面与信息真伪主题活动有关,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浅显文言文加深对两则材料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活动一】说一说:
找素材,探谣言
任务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或碰到这样的例子?交流各小组找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谣言,并交流对于这些谣言的最初感受。(疑惑 好笑 紧张 焦虑……)
任务2:通过下列新闻标题,凭直觉快速判断真伪。
A. 朝鲜战争并非平局,美国及其盟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假)
B. 毛岸英上战场是为了镀金接班。(假)
C. 抗美援朝主力是国军老兵。(假)
D. 韩国政府从2014年起,每年向中国移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真)
E. 抗美援朝中方凭人海战术胜利。(假)
F.美军由于迫切希望停战等政治原因没有给予韩军实
4003三+辨识媒介信息1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