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编2024版《高考试题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
乙
卷试题
精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总体分析】
材料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原
刊
《学术研究》2014年第3期。王富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学者,著述丰富,尤其在鲁迅研究、“新国学”研究等领城有显著影响力。这篇文章论述文学史的性质、意义以及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从类型上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逻辑严谨清晰,文字明白晓畅。节选材料主要讨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删节了一些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具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典型特征。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兼顾“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层面的核心素养;题目设置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关于人文思维等学科
素
养的关
键
指标,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理解整合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推断探究能力等,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命题形式与往年保持相对一致,难度适中。
注意考教衔接
。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
腿就要
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
理解做
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
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精解【2024版《高考试题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