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三复习·文言再读07·必修下册
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第1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2段)子曰:“以①(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②( )也。居③( )则曰:‘不吾知④(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第3段)子路率尔①( )而对曰:“千乘之国,摄②(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③( ),因④( )之以饥馑⑤( );由也为之,比及⑥(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因为同“已”,停止。一说,用平日,平时了解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夹处军队接续饥荒等到
(第4段)夫子哂( )之。(第5段)“求!尔何如?”(第6段)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①( )。如其礼乐,以俟②( )君子。”(第7段)“赤!尔何如?”(第8段)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9段)“点!尔何如?”(第10段)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微笑人民富足等待胜任,能做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第11段)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第12段)曰:“莫春者,春服既①( )成②(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③( )而归。”(第13段)夫子喟然①( )叹曰:“吾与②( )点也!”(第14段)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第15段)子曰:“亦各言其( )志也已矣。”(第16段)曰:“夫子何哂由也?”(第17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第18段)“唯求则非邦也与?”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已经定唱歌叹息的样子赞成自己的谦让
(第19段)“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第20段)“唯赤则非邦也与?”(第21段)“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记忆导图
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毋吾以也 ②鼓瑟希 ③莫春者 ④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已”,止同“稀”,稀疏同“暮”,晚同“欤”,吗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会同宗庙之事,如会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②童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2.古今异义词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义项例句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④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0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三复习·文言再读·必修下册】PPT配套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