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
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持情。
2
.
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
.
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学习重
难点
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
.
文体知识
近体诗
又名
,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
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
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
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
。每首的二、三两联
(即颔联、颈联)必须
。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
。
2
.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
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
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其主要作品有
“
”等
,诗风
。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3
.
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
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4.
解题
(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补充:
咏史怀古诗
: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
讽今等
目的。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志
艺术手法:
(
1
1032《蜀相》2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