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教学设计 教案 导学案 同步学案 教学课件 同步作业 答案 详解 PPTX   70页   下载557   2024-04-19   浏览33   收藏572   点赞5446   评分-   18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1页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2页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3页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4页
《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5页
剩余65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六国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本文中苏洵的论证逻辑,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赏析《六国论》与《阿房宫赋》不同的艺术特色。 4.学习文中体现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以史为鉴、针砭现实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 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把握本文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2.学习难点:把握本文中苏洵论证逻辑,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赏析本文与《阿房宫赋》不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 这样 一 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 中举名 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 劳 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 , “不负 劳 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1.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弊在 赂 秦 率 赂 秦耶 思 厥 先祖父 暴 霜露 奉之 弥 繁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燕 赵之君 洎 牧以 谗诛 邯郸 为郡 革灭 殆 尽 为 国者无使 为 积威之所劫 哉 3.积累本课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任务 一 通读文本,把握内容思路 (一)解读题目,了解背景 1.解读题目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 个 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 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2.社会背景 北 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
8162《六国论》3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