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六
单元
《
促织
》课文解说
促织,即蟋蟀的别名。这种昆虫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歌中,如《诗经·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
聿
其莫。”《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声音附会成“催促织布”,遂称之为“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就有“明月
皎
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蟋蟀的雄虫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宋以来,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蔚然成风。
蒲松龄的《促织》,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约略来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三个方面:
一、史料启示。正如小说开头所说的:“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艺·斗物》中的记载,可为佐证:“我朝宣宗最
娴
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仅苏州一地,就要征收上千
个
促织,加上与之相关的奢靡之物
(如烧制豪华考究的装蟋蟀的盆、罐),其劳民伤财,可以想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吴越之地一些
浮
浪子
弟
斗蟋蟀,一次所下赌注动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更有甚者,苏州一些军户竟可
以用捉到的蟋蟀抵军功。
二、故事借鉴。明
吕毖
《明朝小史》记载了一个“骏马换虫”的故事:“帝
(明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
一
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
最
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死。”显然,《促织》的部分情节取自这一故事。
三、现实触发。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
邑
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
徭
。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
‘
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
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
徊惶
无主。人欺善
讷
,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历史与现实,野史与见闻,成为蒲松龄创作《促织》的主要素材。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拍案叫绝。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
责虫
—
觅虫
—
卜虫
—
得虫
—
失虫
—
化虫
—
斗虫
—
献虫
。小说通过促织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遭遇,表现了主人公
由悲到喜
、喜极而悲、悲
极
复喜的情绪变化,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小说以“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一语,点出了成名一家苦难的社会背景。
本不出产促织的华阴县,因为县令“媚上官”的一次偶然事件
《促织》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