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劳动之诗 书形神之妙
——
《芣苢》《插秧歌》
群文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悟两首诗歌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和快乐,进一步认识劳动精神的内涵。
2.
在诵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韵律,
把握两首诗词句内容、形式的特点和关系。
3.
明确优秀劳动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
,学会撰写诗歌推荐词。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两首诗词句内容、形式的特点和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对劳动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和描述,简单的劳动可以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声音。比如 :鲁迅曾说原始人共同劳作时喊的“杭育杭育”就相当于一种创作 ;《击壤歌》所描写的农耕生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歌
谣 ;等等。不管杭育也好,歌谣也罢,劳动不辍,诗歌就会永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
析两首不同时期表现劳动的诗歌。
二、学习任务
情境任务:
学校将进行“传播劳动精神——第一届劳动者荣誉墙优秀诗歌推荐会”,请你为《芣苢》《插秧歌》两首劳动诗撰写推荐词,于诗歌推荐会向同学们推荐。
预习任务:
反复诵读《芣苢》《插秧歌》,借助注释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如果请你为《芣苢》《插秧歌》两首劳动诗撰写推荐词,你会从哪些方面推荐这两首
诗?
学习任务
一
明推荐点 指鉴赏方向
小组展示预习任务成果,讨论交流诗歌推荐点,明确诗歌推荐方向。
凡是美妙的诗歌,往往都具有“有意味”的形式。
——克
莱
夫
.
贝尔《艺术》
预设:在诗歌艺术美学中,“意味”可理解为诗歌的“内容”(写什么),包括情感、主题等;“形式”(怎么写),包括:
文体、遣词用句、艺术手法
等。 “有意味”的形式强调:
形式是为内容(主题)服务的,且二者的关系是高度契合的。
推荐优秀的劳动诗歌,我们不妨从诗歌的三个方面出发:“意味”、“形式”,“意味”、“形式”的关系。我们首先以《插秧歌》为例,学习劳动诗歌的鉴赏和推荐词的撰写。
学习任务二 读农事诗 悟诗歌神形
1.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诵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的“意味”(诗歌内容、情感基调、主题)
预设:
《插秧歌》按照“抛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画面,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的生活状态
,从插秧劳动画面里那些平凡琐碎、复杂真实、苦乐交织的细节里,我们可以
明确诗歌“积极明快”的基调
,以及赞美普通劳动者的主题。
2.二读诗歌: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展现这首诗的“意味”?请同学们划分诗歌节奏,标注朗读重音,朗读诗
2060《芣苢》《插秧歌》群文联读1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