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素材 高考真题 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5页   下载0   2023-09-12   浏览393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359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第1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3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二 单元 《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 秦腔 》课文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得到了较多评论家的关注,而他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有诗的品格和特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文中明净的感情,深沉的智理,清新优美的语言,均 凸 显出冯至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眼见石路、泉水、 鼠翻草 、彩菌、有加利树,耳听风啸、狗嗥、 麂 嘶,他感叹,“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这些景致被缓缓道来,并置在时间空间的对话中,浪漫中略带唯美,有着淡淡的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荒芜感的感喟,也有着对个体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诗化的语言,宁静的反思,又使得这个宏大、深刻的主题,读来自然剔透,不觉沉重。 作者说,“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然而通篇而观,作者的思考与想象密不可分。前3段,作者身处山村中,眼前所见不时地激发起“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 的想象。随着窄窄的石路残迹泄露的秘密,时间的闸门打开,“曾经有过田园”的想象跃然纸上。这是为何呢?其实,从第4段来看,作者拒绝的想象,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他不由得追溯感悟的,是草木之间平常生命的淡淡余韵。这一点,也与全篇沉着深 婉 、朴素隽永的行文风格相一致。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两处: 一是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这篇散文并不着眼于名山胜水,而是关注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努力还原它们朴素的本来面目,着力抒写它们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和启示。仅有的个别人物也不是指点江山的英雄,而是同自然一样朴素的农民、市民。“自然里无所谓奇,无所谓胜,纵使有些异乎寻常的现象,但在永恒的美中并不能显出什么特殊的意义。”(《山水·后记》) 二是在描写手法上,与山水的自然和人物的朴质保持一致,冯至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凡所叙之事都以严肃朴素的笔法出之,凡所抒之情皆以谦虚诚恳的笔调节制之,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字里行间传达着一种雍容宁静、 明澈朗悟的 智慧,宛如一首沉思的诗。 从文本来看,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风物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思考。这部分结构清晰,写法均为“眼见 一 哲思”。 第5段看到养育山村人的水源,时空的界限打破,人与人的关联被构建起来“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