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
芣苢
》
课文解说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
旦
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芣苢》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
重章复沓
,但《芣苢》尤为突出。如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容芣苢生长得茂盛,“薄”“言”是无实义的助词,“采之”写出了采收劳动的情景。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重复第二句结构,只改动一个字(将“采”改为“有”)。所以
第一章唱的
就是:茂盛的芣苢啊,
采呀采
,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改为“掇”“捋”“ 袺”“ 襭”)。依这三章的内容,可以把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祜”和“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
腰带掖起衣襟
来兜着,都是
以裙襟盛取
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说:《芣苢》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
重章复沓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清代王鸿绪等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元人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这个“乐”,是采摘带来的欢乐情趣,是歌唱者的丰收喜悦,是劳动之美的体现。所以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
恍
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
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
旷
。”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
《芣苢》课文解说【第二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