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高适
唐代边塞诗 1.边塞诗的形成。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3.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4.内容: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5.常见意象: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金鼓、旌旗、单于、楼兰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羌管、胡笳、胡琴、琵琶、黑河、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玉门关等。 6.艺术特点: ①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②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③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意境的特点: 雄健 雄浑 雄壮 浑厚 悲凉 苍凉 苍劲 萧瑟 奇寒 奇丽 辽阔 壮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题解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与岑参(shēn)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作背景原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
《燕歌行(并序)》课件2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