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祝福与救济——鲁迅的“鬼”
九尾常喜
1.“鬼”的两义性
中国人一般认为
“
人死后变成鬼
”
。在《祝福》的开头,女主人公
祥
林嫂问“我”道:“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祥
林嫂所说的“魂灵”,即是“鬼”。
中国的戏剧,据说是在祭祀
各类神的
出生日的宗教活动中产生了庆祝剧,在镇压空中徘徊会给村子带来疾病与灾害的“游魂”的宗教礼仪中形成了悲剧或者审判剧。鲁迅诞生地浙江绍兴,这样的祭祀演剧一直流传到鲁迅生活的时代。他青少年时期就喜爱为镇压
怨
灵通常在夜里野外的舞台上演出的“大戏”“目连戏”。这些“大戏”
“
目连戏”演的主要是幽灵戏(鬼戏),被招待的全是“神”“鬼”,尤其是死于非命
的怨灵和
断绝了祭祀的“孤魂”,看戏的“人”只是分享他们的余惠。
失身成为妓女的良家女子吊死后,诉说生前的苦难并发誓复仇的“女吊”,从冥府派来勾魂的使者,得知去勾的就是侄儿的魂,因不忍心看见嫂子悲哀的样子,于是他让侄儿还阳片刻,结果遭到阎王
的捆打而
发誓从此后哪怕是皇亲国戚也毫不留情的“无常”,是鲁迅最为喜爱的。
另外,鲁迅小时候就喜爱画本,家里只有《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等宣传因果报应和阴间的惩罚的有插图的劝善书籍。后来,鲁迅是这样讲述他看了这些书的感想的:“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是难极了。”
(《二十四孝图》)但接着他又说道,不管怎样,在鬼神统治的地方,究竟比阳间要好些;没有所谓的“绅士”,也没有“流言”……鲁迅喜爱的全都是些表现现世人类的苦痛和理想(如寻求公平的审判,恋爱的成功,复仇达到目的等)
的鬼魂形象。
“鬼”是关系到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根本问题。鲁迅正面论述它,是晚年写的题为《死》的一文。他说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在中国,因为人们的生死久已被人随意处置,所以死被看成无足轻重,不像欧洲人那样认真了。他还说,中国人因相信死后有“鬼”,所以也助长了对死的“随便”的态度。然而,对做“鬼”时间的久暂,根据贫
富的差别而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认为现世是苦痛的人们及穷人们想象或希望的是死后的“轮回”。死罪
犯人赴
刑场时,喜爱大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也是阿Q想要放声高喊的)。据说这是因为“鬼”的世界,和临终时一样,穷人们死后也无好衣裳,倒不如化为赤条条的婴儿早点投胎,重新来过的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他们来说,生和死不是截然分开的,阴间就是阳间的继续
祝福与救济——鲁迅的“鬼”【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