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师说》鉴赏
季镇淮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
),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
35
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
“
俗下文字
”
,即魏晋以来
“
饰其辞而遗其意
”
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
做
出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上。《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
汴
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
796—798
),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
张籍学古文
。后来逃难到徐州(
799
),徐泗
濠
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
张彻读古书
,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
800—
801
)。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
“
言辞之
不
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
苟
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
为了
“
广圣人之道
”
,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
“
礼逾
”
和
“
情过
”
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
《师说》鉴赏【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