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破题入文劝谏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创造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魏征
知识补充(1)——魏征 魏征 (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知识补充(2)——文体常识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知识补充(3)——课文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 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贞观中期, 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 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诵读体文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黜( )恶 谬( )赏垂拱( ) 壅( )蔽塞( )源 载( )舟 jùnyīnchánchùmiùgǒngyōng zhǎng sèzài
释义知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及十思的积极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传承优秀文化。
文本解析: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2页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