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六国论》(一)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
19
年
12
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李倩男
北京市第二中学
实施者
李倩男
北京市第二中学
指导者
计静晨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课件制作者
李倩男
北京市第二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论”及作者苏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
2.理解文章词句,掌握重点字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梳理作者阐述观点的思路,
分析段落内部及文段间关系
, 分析
论证方法
的
作用
。
教学重点:
1
.
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
2
.
梳理作者阐述观点的思路,
分析段落内部及文段间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内部及文段间关系
,
分析
论证方法
作用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文体介绍
二、作者简介
三、
范
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五、教师收束
介绍
关于
“论”
的
文体
知识
。
介绍
有关
作者苏洵
及
“三苏”
的文学常识
。
1.教师
范
读。
2.学生听读并在任务单上完成正音。
(一)
研读第
一段
理解文意,
概括
中心论点
。
探讨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研读
第二段
梳理
分论点“
赂
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
的论证层次。
分析分论点一
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1
.
理解文意,
积累文言、文化知识。
2
.
抓住
陈述对象及关联词,
梳理
段落内部关系。
3.
分析三组对比论证
的作用
。
(三)
研读
第
三段
分析
分论点“不
赂
者以
赂
者丧”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1
.
理解文意
,积累
文言知识
。
2
.
分析
齐、燕、赵三国
的
灭亡原因,
理解
论据
对
观点的
支撑作用
;
分析
假设论证的
效果
,
分析
第三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3
.
分析
第三段与第一、二段的关系。
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明确下节课学习内容。
了解文体。
积累
文学常识
,为第二课时对比阅读苏辙《六国论》做准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加文言积累;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关键词分析段落
内部层级
关系及文段间关系。
回顾课程内容,明确作业,为下节课做准备。
高一语文(统编版)-六国论(一)-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