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八
单元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资料链接
古今词义的差别
王力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没有变化的,例如
“
人
”“
手
”“
大
”“
小
”“
飞
”
等。有些则是起了变化的,虽然变化不大,毕竟古今不同,如果依照现代语来理解,那就陷于错误。我们读古代汉语,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现在举些例子来说明古今词义的不同。
〔兵〕今天的
“
兵
”
指人,上古的
“
兵
”
一般指武器。《楚辞
·
国殇》
:
“
车错
毂
兮短兵接。
”
后代也沿用这个意义,如
“
短兵相接
”
,但是也像现代一样可以指人了。
〔盗〕今天的
“
盗
”
指强盗,上古的
“
盗
”
指偷(今天还有
“
盗窃
”
一词)。《荀子
·
修身》
:
“
窃货曰盗。
”
后代也像现代一样可以指强盗了。如
“
俘囚为盗耳
”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走〕今天的
“
走
”
指行路,古代的
“
走
”
指跑。如
“
扁鹊望
桓
侯而还走
”
(《韩非子
·
扁鹊见蔡桓公》)。注意:即使到了后代,
“
走
”
字有时也只指跑,不指行路。如
“
走马看花
”
。现在广东人说
“
走
”
也还是跑的意思。
〔去〕古人所谓
“
去
”
,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或某人。如《诗经
·
魏风
·
硕鼠》
: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去女
”
应该理解为
“
离开你
”
。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
“
则有去国怀乡,忧
谗
畏讥
……”“
去国
”
应该理解为
“
离开国都
”
。又如《史记
·
孙膑》
:
“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
古书上常说
“
去晋
”“
去齐
”
,应该理解为
“
离开晋国
”“
离开齐国
”
,而不是
“
到晋国去
”“
到齐国去
”
(意思正相反)。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把〕古人所谓
“
把
”
,指的是
“
握住
”
或
“
拿着
”
。如
“
手把文书口称敕
”
(白居易《卖炭翁》)。今天我们仅在说
“
把住舵
”“
紧紧把住冲锋枪
”
一类情况下,还保存着古代这种意义。
〔江〕古人所谓
“
江
”
,专指长江。如
“
楚人有涉江者
”
(《吕氏春秋
·
刻舟求剑》)。
〔河〕古人所谓
“
河
”
,专指黄河。如
“
为治斋宫河上
”
(《史记
·
西门豹治邺》)。
“
江河
”
二字连用时,指长江和黄河。如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
·
劝学》)。
〔无虑〕古代有副词
“
无虑
”
,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
“
总有
”“
约有
”
(指数量)的意思。如
“
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
(徐珂《冯婉贞》)。
〔再〕上古
“
再
”
字
古今词义的差别【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