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现代文阅读 题目列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孔子哲学里...
组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孔子哲学里,理想个体需要树立“仁”的基本原则,而理想个体的公共准则则是“礼”。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具体来说,在孔子哲学里,对于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而言,“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在个体心中确立“仁”的原则。公共生活由共同体内不同个体参与而形成,对于儒家来说,良好的个体品德是一切公私生活的基石。《论语》中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而其前提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按照“仁”来行事,这取决于个体能否“克己复礼”“为仁由已”。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如果个体都能按照礼来约束自己,那么“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就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良好的公共生活建基于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是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在公共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进行交往。在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君主、卿大夫、同僚、朋友、老师、弟子、乡党以及陌生人等等,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前所述,仁者爱人的原则要体现在对于他人的关爱之中。关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忠、敬、信,也有可能是宽、恕、惠,随着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关爱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正如孔子回答“仲弓问仁”时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从私人生活进入到公共空间以及从事治民的公共事务时,开始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公共交往,个体的精神状态要发生变化。在公共生活中要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仁爱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仁”的原则。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孔子仁爱原则的重要运用领域。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依照仁爱原则推行政事,成为一个仁者。在评价作为为政者的管仲时,孔子就认为管仲符合“仁”的原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依靠武力实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与和平,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战乱稍停,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公共生活的大德替代了个人之间的恩义。正是因为管仲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杰出贡献,所以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由此可见,对于政治家而言,公共生活中的仁爱原则要优先于个体的私人德性,公德要高于私德。

(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材料二:

孔子的公私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孔子的公私观涉及了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等方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了人们私利的存在,他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天性,是人的客观需要之一,人们追求私利,有一定的正当性。孔子肯定人们追求私利的合理性,但是每个人在追求私利时要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必要前提,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富贵。

孔子不仅反对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时损害别人的利益,还反对人们和氏族争利,当人们在追求私利同氏族的特权发生冲突,对“氏所以别贵贱”的西周传统构成威胁时,孔子就不会容忍了。他提出的“张公室”而“抑私室”,就是为国君争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孔子不反对百姓的私利,也不反对上层人士的权利,可是他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冉求做季氏的家宰,好敛财,孔子就让学生们批评他。

孔子反对苛政,肯定民生,强调富国强民,维护百姓的利益,把百姓的利益作为公平的标准。《论语•颜渊》中提到,有若劝说鲁哀公在年成不好的情况下,把赋税降低到一半。这对鲁君本人来说无疑是损失,但鲁国的民众是鲁君的子民,民众用足也就等于鲁君本人用足。这种巧妙的劝说中,暗含一个警告,如果君主把民众的利益剥夺净尽,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君主就再也不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这表现出君民互相依存的整体价值结构。

(摘编自高清宇《孔子的公私观研究》)

第1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对于理想个体而言,“仁”是基本原则,“礼”是公共准则;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是“天下归仁”。

B.

在孔子看来,个体选择影响着公共生活,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

C.

对于为政者,孔子强调其要用仁爱原则推行政事,他认为政治家的“仁”优先体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公德上。

D.

在看待义利关系方面,孔子认为人应当有底线,他承认人求利的合理性,但反对违背道义去追求私利。

第2题 单选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在自己心中、与人的公共交往中以及政治生活中,都要体现“仁”的原则。

B.

人们的公共生活主要是与他人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成员身份复杂多样。

C.

孔子极力维护氏族特权,但也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因此冉求做季氏家宰时好敛财的行为受到孔子的直接批评。

D.

孔子劝说鲁哀公年成不好时降低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君民是互相依存的,民众富足其国君才能富足。

第3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中心论题: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

B.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旨在强调管仲虽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

C.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思路清晰有条理,说服力强。

D.

材料二引述《论语》中的言论,从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公私观的具体表现。

第4题 问答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结构。

第5题 问答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孔子的公共性思想对我党的群众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6题 单选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的公共生活主要是与他人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成员身份复杂多样。

B.

孔子认为,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在自己心中、与人的公共交往中以及政治生活中,都要体现“仁”的原则。

C.

孔子支持维护氏族特权,但也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因此冉求做季氏家宰时好敛财的行为受到孔子的批评。

D.

孔子赞同鲁哀公年成不好时降低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君民是互相依存的,民众富足其国君才能富足。

第7题 问答

材料一提出“公德要高于私德”,而材料二又记载孔子肯定个人追求富贵的合理性。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请整合两则材料,阐述孔子是如何认识“个人私利”与“公共道义”之间关系的。

题目信息
调研模拟 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通用
-
正确率
0
评论
25
点击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