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第一单元资料链接】【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语音 其他基础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3页   下载0   2023-06-29   浏览74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2647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第一单元资料链接】【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1页
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第一单元资料链接】【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 资料链接 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李婷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与《死水》《太阳吟》《你莫怨我》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相比,《红烛》诗行长短自由不齐、小节大小不一,全诗共九节,第六节长至九句,最后一节又短至两句,句内字数出入于三字至九字之间(不连标点符号) , 并不匀称的节和并不均齐的句,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建筑美”是闻一多诗论中的重要概念,他在1926年5月13日第7号《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奠定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基础。其音乐美是 指音尺 、平仄、韵脚等听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则是辞藻;建筑的美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虽然在外在形态上,《红烛》 诗无法 体现这一点,但内在的情感变化其实有章可循,并且和谐对称,正是建筑之美的内在体现。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全诗似是诗人用现代体对之进行的注解演绎,是依托中国古典文学的互文艺术。在此诗中李商隐缠绵悱恻地表达了无限相思意,“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试想,倘无此句引诗, “ 红烛啊 ! /这样红的烛 ! /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这一般颜色 ? ” 虽开门见山,热烈直接,无疑来得生硬突兀,在阅读效果上显得“劈头盖脸 ” , 有了引句,不仅托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引出诗歌的主旨,更让诗人的情感有 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这有点像《诗经》里的“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只不过这里不是先言“他物” 而是言同一物 (蜡烛)以引起所咏之辞。古典诗词多有烘托,先是写景然后抒情,有“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模式,因铺垫而显委婉隽永。现代新诗因其自由奔放却不必如此,《红烛》引李
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第一单元资料链接】【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