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语音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2页   下载0   2023-06-29   浏览497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485字   12积分
《红烛》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1页
《红烛》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第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 红烛 》 课文解说 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 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诗共九节。 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 ”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一误再误”“矛盾 ! 冲突 ! ”和“不误,不误 !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 ,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想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但毕竟世界太黑暗了。蜡炬之火远未成燎原之势,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才使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