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人的悲悯情怀 ——《登岳阳楼》群文阅读课添加内容 古诗词诵读
核心任务 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高》,分析杜甫的形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感悟诗人的悲悯情怀 ——《登岳阳楼》群文阅读课
一、梳理4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轴
一、梳理4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轴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杜甫三十七岁,居长安。当时韦济从河南尹迁任尚书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这时应试落第,对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一、梳理4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轴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时杜甫50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梳理4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轴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和家国动荡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登高》
一、梳理4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轴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群文阅读 课件19页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